我国医学装备市场规模达1.27万亿元
个人成功与否要看他消费了多少和消费了什么。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固然与垄断国企的批判者巧妙运用了社会公正的价值有关,与这一论述已然形成的强大舆论影响力有关,但更主要的原因在于,此前关于国有企业的合法性论证,在现代经济学理论的冲击下溃不成军,目前仍然难以超越效益至上的思路。但是,目前舆论论争的重点却不在这里。
国有企业的合法性论证,是国有企业自身的定位问题,也是国有企业及其管理者对自身的公共责任及公共伦理的自我意识问题。但在目前,即使国有资本管理者影响范围之内的主流舆论,也较少主动从社会公正的角度(包括提倡社会分红的角度)论证国有资本以及垄断国企的合法性。舆论批判垄断国企的主要着力点,是批评垄断国企自身和政府的权力。因此,主流舆论不仅不急于从社会公正角度深入反思国企改制如何避免不公正,反而急于讨论垄断国企如何导致了社会不公正,也就不让人奇怪了。而一旦传统的垄断行业放开及实施改制,社会收入差距势必进一步扩大,如果缺乏合适的累进税制,或者税收监管水平难以提升(资本越雄厚,就越有能力进行偷税漏税的权钱交易),必然意味着社会公正状况的进一步恶化。
但一个以公正价值为核心的社会循环初露端倪,显示这也并非没有可能。垄断国企员工待遇高,正是此前国企改制浪潮的产物。如果容许民间融资,中国的非国有部门的投资是可持续的,因为资本过剩部门会流向资本短缺部门。
不分领域,不管是经济领域还是社会领域,哪里能够盈利且没有强大的抵抗,权力资本就流向哪里。只有后来通过政治和社会改革,西方才实现了有利于社会稳定的发展因为在175米高程之下还有接近3万移民没搬迁,至少在今年还无法做到最好的调洪和蓄洪能力。根据测算,一旦这些支流与干流洪峰重合,加上长江目前河道安全泄量严重不足,三峡工程并不能彻底解决超额洪量的问题。
浩大的三峡工程于2003年完成135米蓄水。从1956至1966年、1973至1980年、1981至1987年、1988至1990年四个时间段来比较,三口入湖总水量分别减少23.6%,37.5%,40.9%和50.0%。
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总经理陈飞向本刊记者强调,三峡工程的第一任务就是防洪,在整个长江主汛期,三峡水库都处于随时可以拦蓄洪水的状态。曹广晶举例说,如果三峡工程下游洪水较大,洞庭湖、鄱阳湖等地区降雨量大、水位高时,即使长江上游来水不是很大,三峡工程也要控制下泄,确保下游行洪安全畅通。险情发生后,当地政府紧急调用数艘民船,拖运数百立方米石块护堤固坝。2003年6月三峡水库蓄水运用后,受上游来沙大幅减少的影响,长江中下游河道发生了长距离的明显冲刷。
应当调整的江湖关系长江属于雨洪型河流,因暴雨而引发的洪水具有极强的季节性。这样在同等径流条件下,长江水域将承担更大的径流压力。而到7月20日16时,三峡大坝入库流量降至每秒6.6万立方米,出库流量降至3.9万立方米,坝前水位升至151.18米。下游防洪压力重的时候,三峡水库拦蓄一部分洪水,以确保下游防洪安全。
2006年三峡大坝全面挡水,并开始承担荆江河段的防洪任务。特大洪峰的无惊无险从6月中下旬以来,长江流域出现大面积强降雨天气,先后导致洞庭湖、鄱阳湖两湖水系多条河流水位超警戒线。
若长江上游来水较大,下游水位不高,即使发生百年一遇洪水,三峡工程仍然会控制下泄流量不超过每秒5.67万立方米,以保证荆江水位不超过警戒线。其中藕池口减少幅度最大,仅1956年到1988年间就减少分流量72.7%,减少分沙量78%。
更为重要的是,三峡工程改变了长江中下游的水沙情况。不过正如国务院前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陆佑楣所言,三峡工程不能解决全部问题。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的相关人士认为,其情况比三峡工程论证阶段的预测结果冲刷幅度更大、发展速度更大。而非工程性措施同样是根本解决问题的重要因素,它们包括:严格控制人口增长、鼓励人口外迁、对泛洪区土地使用进行更加严格的控制等等。此前早在1998年洪水时,江西九江棉船大堤就发生过三次崩岸。其防洪调度方式又主要考虑以控制沙市水位为标准,对荆江河段进行调度。
7月20日,流量达到每秒7万立方米的洪峰顺利通过三峡大坝。至于三峡工程拦洪或者泄洪的依据问题,陈飞告诉本刊记者,三峡枢纽上游共有100万平方公里的流域面积,三峡集团公司所属测控系统已经覆盖其中60万平方公里,加上大渡河和雅砻江上一些兄弟单位的测控系统,上游流域面积水情测控已经达到80%以上的覆盖率。
虽然进入洞庭湖的泥沙和淤积减少,但是城陵矶水位却不断抬高,这样持续发展的结果必然给长江中游带来新的险情。4天后,超过1998年上游洪水峰值的洪水来袭。
受连日高水位浸泡冲击,7月18日江西省长江九江段江洲、棉船江岸连续出现崩岸险情,其中棉船段水位已超警戒1.4米,棉船镇金星村九组两处崩岸,险段长度已经达到200米。此外,三峡大坝以下还有80万平方公里的汇水面积,尤其是支流众多、水量较大的洞庭湖水系和长江第一大支流汉江,都在三峡大坝的控制范围之外。
12年之后的今天,投资1800亿元的三峡枢纽工程竣工并投入使用,分蓄洪能力与12年前显然不可同日而语。这样即使有三峡水库调节,也还有近300亿立方米洪水要靠分洪等其他方式解决。比如之前发生的上荆江左岸文村夹崩岸距离荆江大堤堤脚不到50米。据测算,通过三峡工程拦蓄作用,降低洞庭湖城陵矶河段水位0.4米左右,降低鄱阳湖湖口水位0.2米左右。
防洪作用重在调度三峡工程的防洪作用与其调度方式密切相关。事实上,在三峡工程完成后,加之金沙江向家坝等干支流控制性工程和上游水土保持工程的投入使用,长江中下游的水沙情况发生显著变化,对河势稳定和防洪安全的影响显而易见。
另外,如果遇到上游来水超过每秒5万立方米的情况,三峡水库将根据电站运行用水及上下游的水情,在确保沙市不超过警戒水位条件下,提出洪水预警和控泄方案。需要适应的新挑战按照设计,蓄水到175米高程后,三峡工程将全面发挥防洪效益,可以抵御百年洪水,然而现在还暂时无法实现。
这样中下游地区在受惠三峡工程的同时,需要做出新的改变。治江仍需要稳定而巨大的投入。
7月20日上午,荆江大堤观音矶水位比1998年洪水时最高水位低3米多。2007年7月30日,每秒5.25万立方米的洪峰通过三峡大坝,三峡工程首次实施拦削洪峰任务。三峡水库的总库容为393亿立方米,正常蓄水位为175米,其中防洪库容221.5亿立方米。因为预测到长江上游还会有较大来水,按照长江防总的要求,三峡工程于7月15日加大下泄流量、腾出库容,将坝前水位恢复为148.79米。
而此次上游峰值超过1954年、1998年的洪水显示了三峡工程在防汛抗洪方面的重要作用。这次洪水对大坝而言也是个难得机遇,因为大坝要经过洪水考验,有些考验只有在流量较大、水位较高的时候才有机会观测到。
7月19日8时至次日8时,三峡坝前水位由146.93米抬升至149.81米,24小时内上涨接近3米,平均每8小时上涨一米。一些崩岸险情已危及现有护岸工程的安全。
保护人口接近4万的江洲大堤,也已超警戒水位线1.1米。以2002年至2006年为周期的统计结果显示,部分河段年均冲刷量是三峡水库蓄水前的近10倍。